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增加了应急管理相关条款,《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层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强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高危行业企业基本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部分地区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工作,推动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制度的落实。
应急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6个市、551个县以及纳入统计的50家中央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联动、预警预报、指挥协调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和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标准化等工作取得丰富成果。
救援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共有专职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960支,人员总数6.8万人,基本形成了国家、骨干和基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7亿多元,为68支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一批应对重特大、复杂事故的先进救援装备,带动地方和队伍依托企业加大投入,提升了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全国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共参与事故救援7万余起,抢救遇险被困人员18万人,在多起重特大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管理工作基础逐步夯实。推动应急预案管理责任落实,逐步规范了编制、评审、备案和实施等环节,持续开展应急预案优化工作,应急预案质量不断提升,以应急预案牵引应急准备、指导应急救援的理念不断普及。应急演练覆盖面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社会示范效应明显。组织政府、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培训127万人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提升了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水平。
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实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救援相关安全科技项目及科技部应急救援重点项目,推动了应急救援科技进步。成立了由383名专家组成的第一届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在应急决策和技术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和20个省(区、市)、部分市、县及高危行业大型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初步建成,各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工作逐步开展,应急平台基础数据库逐步完善。部分地区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了安全生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工作。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及配套制度、标准和政策不够完善,应急管理执法依据不完备、执法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区域、企地应急协同联动机制运转不畅,政府引导企业、社会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
基层基础相对薄弱。仍有部分市、县尚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已设立机构的地区还存在专职人员缺乏和职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部分基层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风险评估不到位,企业预案与政府预案衔接不紧密。应急演练面向基层、贴近实战不够,效果有待提升。
救援能力仍有不足。应急救援队伍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的覆盖不全面,救援装备种类不全、数量不够,专业化实训演练条件不足,部分队伍大型装备运行维护困难。应急平台数据信息缺乏稳定来源,平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故现场信息难以第一时间全面准确获取、快速报送。尚未建立全国协调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应急意识尚待提高。应急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战性有待提高,部分企业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应急意识和先期处置技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文化氛围仍未形成,宣传教育内容实效性不强,缺乏创新手段,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为薄弱。
国家一系列战略布局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改革,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求深化与相关国家及地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要求进一步强化区域应急协调联动、应急资源整合共享等工作。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部署要求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国家级规划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树立新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指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推进理论、制度、管理、科技和文化创新,推动区域、行业应急救援力量协调发展,开放应急救援市场化服务,强化救援队伍、物资装备、数据信息等资源共享。《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要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健全先期响应机制、增强现场应对能力、统筹应急资源保障,全面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效能。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遇到新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巨大,生产经营活动依然频繁,高危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较大,粗放型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安全投入,生产安全事故风险依然突出。人口、资源、设施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断集中,城镇运行安全及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的风险日益增大,应急管理任务依然艰巨。
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变化给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传统高危行业风险特点呈现新的变化,应急救援难度不断增加。重特大事故呈波动反复态势,在一些新兴产业、非传统高危行业也时有发生,应急救援需求由以高危行业为主向其他行业领域不断延伸,对处置过程的专业性、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普遍薄弱,给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
“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而现有应急能力同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十分明显。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科学救援理念,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改革创新,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依法治理、深化责任落实、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基层水平,形成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全国“一盘棋”的格局,筑牢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坚实屏障。
强化应急准备。全面加强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关口前移。
突出应急处置。提升企业事故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现场指挥协调,完善人才、装备、物资保障等布局,增强复杂生产安全事故专业处置能力,有效应对事故灾难。
实施重点突破。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区域,围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关键、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推进改革创新。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及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应急管理执法力度,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治化、科学化、现代化。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上下顺畅联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安全生产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
2.分类指标。一是在法治建设方面,法规及配套规章、标准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面依法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基本形成。二是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建立完善;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应急评估机制,高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率达到90%以上。三是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在规划服务区域内,接到特别重大事故处置指令后8小时到达现场率达到90%以上,具有异地72小时以上自我保障能力;遇险被困人员救援生还率明显提高,救援人员自身伤亡数量明显减少。四是在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方面,应急预案质量全面提高,实现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处置方案全覆盖、简明化、卡片化;实现应急演练实战化、基层化、常态化、全员化。五是在应急管理培训和宣教方面,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100%,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应急意识及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提升。六是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方面,应急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事故现场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协调指挥能力全面提升,重特大事故现场信息与各级应急平台的实时接入率达到90%以上。七是在应急支撑保障方面,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取得明显进展,人才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初步建立。
专栏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标(2020年末)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值 |
1 |
高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率 |
≥90% |
2 |
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配备达标率 |
≥90% |
3 |
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接到特别重大事故处置指令后8小时到达现场率 |
≥90% |
4 |
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异地自我保障能力 |
≥72小时 |
5 |
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培训覆盖率 |
100% |
6 |
重特大事故现场信息与各级应急平台的实时接入率 |
≥90% |
理顺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职责和定位。充分发挥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及重大政策。落实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强化统筹协调和决策指挥职能。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健全企业先期响应机制。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及全员告知制度。推动高危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完善应急预案和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制度化、全员化、多形式的应急演练,提升企业第一时间、最初环节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目标考核。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制度,确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统计指标,并纳入安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健全法规及规章制度。梳理现行法规制度体系,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立法任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公布施行后,抓紧制定完善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制度规定。推动设区的市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根据立法权限和程序,结合区域特点,制修订地方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制度。
构建标准体系及制定关键标准。推动建立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急管理分技术委员会,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制订关键技术标准。鼓励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先行制定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适时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专栏2 应急管理法规制度标准推进优先领域 |
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办法及可接受风险标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及管理办法;应急救援队伍及装备调用制度;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及管理办法 |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制定完善执法检查清单和计划,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执法依据、细化执法内容、规范执法过程,推动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制度化。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创新执法检查实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研究出台重大政策。推动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政策、应急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政策、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褒扬、救援队伍激励及运行保障等政策,推进出台应急救援车辆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免收过桥过路费等“绿色通道”政策。
健全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围绕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总体部署,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及工作机制,明确机构性质及职责,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时效,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向行业、基层、企业延伸。
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战时怎么用、平时怎么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及政府与企业、队伍之间的应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区域应急救援互助机制。健全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应急值班值守工作机制。完善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机制,建立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官制度,提升事故信息采集和分析决策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跨国、跨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健全应急评估长效机制。推进常态化、制度化的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应急准备能力。建立应急现场危害识别、监测与评估机制,规范事故现场救援管理程序,明确安全防范措施。加强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总结和吸取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专栏3 应急管理能力和机制建设重点 |
市、县、园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跨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丝绸之路沿线等地区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运行维护费用长效保障机制 |
健全事故应急预警响应机制。加强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管理。建立影响区域内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的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针对周边影响区域人群密集场所、重要防护目标的多渠道应急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加强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预测性预警,对季节性、地域性特征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接入安全生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测分析及预警响应。
专栏4 应急预警响应工作重点 |
基于物联网的预警系统;企业内部监测预警、态势研判及与政府、周边企业的信息通报、资源互助机制;事故企业周边大范围影响区域应急预警通知模式及手段 |
推动开展风险评估及情景构建。研究出台高危行业、重点领域(区域)的生产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实施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动态管理。将“情景-应对”模式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情景构建,建设应急演练情景库,指导应急准备工作。
创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模式。要把应急设施设备作为安全设施“三同时”的重要内容,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范围。完善工业园区应急管理,强化统一领导、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协调联动,建设区域应急服务新模式。建立中小企业应急管理责任告知承诺制度,探索专业救援队伍向中小企业和事故多发企业提供市场化应急管理服务的模式。
优化专业救援力量布局。开展国家及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需求评估,合理规划和调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针对现有救援力量难以覆盖的区域,积极推进重点地区专业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针对国家战略重点领域、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建设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
专栏5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行业领域 |
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矿山、海上溢油、水上搜救打捞、建筑施工、矿山医疗救护、国家物资储备、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等 |
提升地方骨干队伍、基层队伍、企业队伍救援能力。巩固、整合现有救援队伍资源,规范地方骨干、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高危行业企业加强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第一时间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日常训练与考核,提高实战技能,鼓励一专多能、平战结合、服务社会,发挥救援队伍在预防性检查、安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企业投入、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提高队伍运行维护经费保障能力。加大对中小型公益性救援队伍支持力度。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业装备配备。推动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更新换代,补充配备一批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专业救援装备。补充完善地方骨干及企业救援队伍承担事故救援任务所需要的救援车辆以及侦测搜寻、抢险救援、通信指挥、个人防护等装备器材。
鼓励引导建立市场化和社会化救援模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挖掘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健全各类社会力量的协调调用机制。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志愿者管理,培育专业志愿者组织。
推动应急预案全面优化。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指南,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标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编制标准体系,规范应急预案编制程序。修订国家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国家安全监管总局10项部门预案。优化调整应急预案体系顶层设计,全面推广应急预案优化的经验做法,推进政府部门及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在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预案修订优化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广应用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
强化预案管理及预案衔接。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强化事故应急处置总结评估过程中对应急预案工作实施情况的倒查。优化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明确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范政府及其部门、企业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预警及信息报告标准,加强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强化不同层级应急预案衔接及企业与属地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坚持应急预案实战化应用,强化应急预案的定期评估,推动应急预案有效实施。
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及实战化。组织实施以基层为重点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活动,推动各地区、各单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重点督促高危行业企业按要求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采用实操演练等方式加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做到岗位、人员、过程全覆盖。
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强化演练过程管理,规范应急演练方案制定、情景设计、评估总结等工作,建立贴近实际、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长效机制。以事故多发、频发行业为重点,细化应急联动机制内容,开展区域性、综合性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跨区域重特大事故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培训内容及方式。制(修)订各类人员安全生产应急培训大纲,规范和完善应急培训内容,编写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应急管理培训教材。采取集中轮训、网络远程教育、“订单式”培训、实训演练,以及案例、互动、体验、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培训工作机制,有计划地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领导干部应急决策指挥能力及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培养专家型应急管理人才。深化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提高安全生产事故救援能力。推进企业管理人员应急意识和能力培训,加强一线从业人员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
推进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文化建设。强化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为应急管理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应急救援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加强应急处置警示教育。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互动,巩固拓展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宣教平台,加强网站建设和移动客户端开发,打造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文化建设网络阵地。实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文化建设,培植应急文化精品,开展应急知识普及。
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健全联动互通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标准规范统一完整、应急业务应用实用管用、应急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应急信息化装备科学完备的目标。
推进安全生产应急云服务。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安监专网、卫星网和互联网资源,构建应急“一张网”。利用总局“安监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安全生产应急云服务框架,为国家、省、市、县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提供应急基础服务。
加强应急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建立应急资源数据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化数据,加强救援装备、物资、专家和队伍等应急基础数据的日常动态管理。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模型,加强大数据关联分析及结果运用,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决策、事故调查处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6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重点方向 |
应急“一张网”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云服务;安全生产应急卫星通信系统;应急救援队伍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生产应急大数据应用 |
加强应急救援领域科技研发。强化应急救援技术装备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主体作用,推动在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中设立应急救援专项,结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及装备难题目录,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理论、处置技术方法研究及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研发系列化、成套化的大型储罐灭火、透地通信、井下快速排水、井下快速灭火、智能信息采集等核心技术装备。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试验与研发检测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
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及应急产业支持力度。通过标准引领、项目支撑、成果示范、发布目录等形式,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体系。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应急救援技术装备,适时将更多装备纳入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推进安全生产应急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能力。
专栏7 安全生产应急产业示范重点方向 |
巨灾现场智能感知系统;应急救援无人航空器;轻中型高机动应急救援成套化装备;应急救援机器人;应急物资储备与产业融合;应急服务业 |
加强专业人才保障。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支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共建院校及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材体系,推动各方联合培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才。完善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专家库,建立专家技术咨询制度,为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提供智力保障。
专栏8应急人才发展重点 |
高等院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急管理基础教材、专业教材、应急救援案例教材、学科系列教材等组成的教材体系 |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试点工作,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构建政府储备与市场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配套的储备模式,健全应急物资的维护、补充、更新、调运机制,建立规范统一的应急物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1.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结合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和油气管道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基地及相应的实训演练基地,依据各基地及其周边覆盖区域内的应急需求,配备专业应急救援装备,提高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及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2.国家级矿山医疗救护队伍建设项目。综合考虑矿业布局、矿山救援队伍分布和现有矿山医疗资源分布情况,依托大型矿区医院、地方卫生医疗机构及相关单位,建设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以及一批国家矿山医疗救护队,配置符合矿山事故院前急救需要的先进医疗救护设备,建设远程医疗平台和科研支撑基地,提升全国矿山医疗救护水平和井下院前医疗急救能力。
3.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布局优化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行业及空间布局,新建一批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处置救援等大型、特殊装备配备及机动能力建设。推进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平顶山基地建设。为现有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增配救援车辆、轻型耐酸水泵以及侦测搜寻、井下灭火、钻孔救援、个体防护等装备。依托各省大中型企业或有关单位,建设一批高危行业应急救援骨干、基层队伍,加强专业装备配备。
1.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联动互通建设项目。开展安全生产应急云服务建设,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数据库,建立动态更新管理机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应急“一张网”和“一张图”。建设重点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决策平台,实现现场应急联动和跨区域多方异地协同应急。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应急管理移动执法装备,加强应急管理APP软件开发应用,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应急数据标准规范及统一的应急资源目录系统,推进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2.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通信指挥能力建设项目。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小型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为应急救援指挥人员配备手持移动应急通信指挥装备,实现事故现场的信息采集、研判分析、协同会商、通信调度等功能。建设应急救援无人机系统,实现事故现场高危环境大范围、高精度、低风险侦测。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管理调度平台,实现对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调度。扩容升级总局应急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对卫星通讯信道的统一调度管理。改造总局应急指挥场所,满足同时开展两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协调指挥的需要。
3.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响应能力建设项目。建设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重点区域安全监测物联网系统,实现致灾因子快速发现和早期预警。建设包括手机短信、专用终端、室外扩音、网络平台、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的综合性事故影响区域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具备大面积广域发布和精细化靶向发布能力。
1.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项目。依托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和各地区现有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场所,补充和储备一批救援过程中需求量大、易损耗或调集难度大的救援装备、配套设备、备品备件及相关物资。与生产制造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重点、关键应急救援装备和配套设备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救援装备物资生产能力储备试点。加强应急物资调运能力建设,通过航空、铁路、公路等方式,实现事故救援中应急物资快速调运。
2.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实训演练基地,为全国应急救援指战员、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事故灾害救援实训演练提供基础支撑。建设一批区域性安全生产应急实训演练与公众教育基地,推动区域内应急培训、演练及宣教工作。
3.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与测试基地建设项目。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大型高危行业企业,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测试基地,开展复杂事故条件下人员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以及信息采集、预警发布、应急通信、精确定位、隔离防爆、高效堵漏、智能机器人、实训演练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及测试。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指标,明确责任主体,确定工作时序和重点。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实施规划重点工程。要加强规划衔接,将主要任务和建设项目纳入本级相关安全生产规划和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确保规划主要内容落地实施。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企业、社会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形成工作合力。
(二)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在中央财政投资引导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好配套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政策保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要按照“权责一致、属地为主”的原则,发挥国家所得税优惠目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等现行政策,加大金融、税收、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探索设立应急管理基金、保险等投入渠道。
(三)强化评估考核。按照目标评价与过程监测相结合的评估及考核原则,分年度就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责任跟踪。将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安全生产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围,对规划进展情况实施常态化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规划内容,充分发挥规划的约束和引领作用,保障规划顺利执行。